参观马渠红色教育基地有感

期次:第27期    作者:□离退休工作处 李兆祥   查看:532

 

    9月18日,在这个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离退休党委组织部分离退休党员来到了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参观学习。
    在镇、村领导的陪同下,我们缓缓走进了红色马渠村史馆。这是一个不多见的、遗址保存完好、馆藏丰富、资料翔实的村史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真迹,配合现代音像资料,鲜活地把我们带进了70多年前那炮火连天、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从1937年日寇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继而入侵我齐鲁大地直至华北大半个中国起,昌邑、寒亭、寿光等北部沿海地区这片荒凉的盐碱滩涂,便得天独厚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胶东通住济南、鲁中南直至延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红色交通线”,源源不断地为抗日前线输送战略物资、药品等军需物资、后勤补给,护送干部、伤员等,直至潍县战役胜利。因之也成为日伪军破坏、侵略、掠夺、屠杀的重点区域,发生了一场场骇人听闻的残杀、屠村血案,而马渠人民不低头、不屈服、不退缩,为了保卫这条重要的生命大通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抗争、拼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红色马渠村在1938年成立了全县最早的党支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1939年上半年就发展党员20余名,1942至1947年间,马渠村成为中共昌邑县委、昌潍县委、昌北县委三届县委及县政府驻地,以及昌邑县大队、县独立营驻地,昌邑第一支抗日武装就在这里诞生,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在这里组建,昌邑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是马渠战斗所在地。至建国前全村有108名村民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全村参军参政者达480余人,仅关键的1947年,为了解放全中国,马渠村一次就有115人光荣入伍,被誉为“马渠连”,至解放战争结束,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负伤致残者22人,其中最小的烈士仅14岁,而14岁如今还是姥姥疼奶奶爱的上初中的孩子。曾出现了不少“一门两英”,“一门三英”等光荣门第。到新中国成立时,全村烈、军、工属达370户,占当时全村总户数的44%。
    除积极参军、参政外,1940年春,马渠村即成立了亦农亦武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抗日自卫团,一手拿枪,一手拿镰,边抗日杀敌,边生产自救,以实际行动保卫百姓,保卫县委,保卫根据地,保卫“红色交通线”,成为昌北抗日武装的一支重要力量,经常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先后参加了沟崖伏击战,炮击徐家庄据点,油坊战斗,龙池伏击战,柳疃攻击战等。其中1945年1月24日,马渠村民兵组织及村民配合我军主力、地方部队,一举歼灭了侵占马渠的第一战区山东挺进军第十五纵队的一个支队,毙俘敌人1200余名,史称“马渠战斗”,从而威名远扬。
    抗日战争期间,位于“渤海走廊”的马渠村曾是三届县委所在地,成为昌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核心及抗战保垒村,是“红色交通线”的指挥中心,是“马渠战斗”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马渠村参军、参政的多,出干部多,据史料载:抗战期间,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1945年昌北10位区委书记中有一半是马渠人,到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马渠村一条赁辅胡同曾因出过6位区级领导而称为“书记胡同”。另据工作人员讲,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个3000多人口的大村子,马渠村没出过一个汉奸。
    半天的参观学习期间,笔者感慨颇多,因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便成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离退休党员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学校,力所能及地再出一份微薄力,再献一份夕阳情!